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簡稱陸官陸軍官校英文:Republic of China Military Academy;縮寫:ROCMA),成立於1924年,是中華民國的一所軍校,因陸軍軍官學校創校於廣州黃埔,因此有「黃埔軍校」的別稱。它是第一次國共合作下的產物,有許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勳與將領都出自黃埔軍校師生,而它在創辦開學日由孫中山頒布之書面訓詞,日後也成了中華民國的國歌。陸軍軍官學校隸屬於國防部,其宗旨和創校目的是為了培養中華民國陸軍軍官。陸官在遷往臺灣後,便改為大學專科學制,但在2005年取消了專科學制。

陸官創立時的校址位於黃埔長洲島,創立時命名為「陸軍軍官學校」。陸官當時是國民黨的黨校。於1927年,陸官遷往中華民國首都南京,改為隸屬國民政府,並更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37年,抗戰爆發,陸官為了避過戰爭而西遷成都。1946年,陸官恢復「陸軍軍官學校」原稱。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台灣,陸官亦跟隨中央政府遷臺。1950年,陸官於高雄鳳山復校繼續興學,而陸官黃埔時期的校址南京時期的校址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陸官在大陸時期(1924年至1949年)的畢業生,大部份都曾經參與北伐抗戰國共內戰等戰事。而陸官跟著國民政府遷臺後,於臺灣的畢業生大部份都沒有參與過戰事,這些人大都擔負起戰備整備等要務,他們的貢獻主要在維繫台海安全。

黃埔建校

孫中山命蔣中正為陸軍軍官學校校長的特任狀

清朝兩廣總督劉坤一於1876年倡議創立「廣東西學館」,並且以天價8萬兩白銀買下位於黃埔長洲島的船塢為廣東西學館館址。廣東西學館於1882年易名「廣東實學館」。於1884年,張之洞山西巡撫調升兩廣總督後將廣東實學館再度易名,改為「廣東博學館」。張之洞後來於1887年8月3日創建了「廣東水陸師學堂」,其位置就在廣東博學館原址上。至此,廣東水陸師學堂成為了中國第一所軍官學校。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正式成立,但國民黨卻缺少建立革命軍隊的經驗[3]。1921年12月國際共黨代表馬林抵達桂林與孫中山會面,馬林建議中國國民黨和蘇聯合作為前提的會談內容有三:改組國民黨,與社會各階層,農民及勞工大眾聯合、創辦軍官學校,建立革命軍的基礎、與謀求中國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合作。因此,孫中山1923年8月16日派遣蔣中正訪問蘇聯,向剛剛發起革命並成功推翻俄羅斯臨時政府蘇聯學習建立革命軍隊的經驗。不久,孫中山便於1924年1月24日命蔣中正為「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王柏齡等7人為委員,以建立培訓軍事人才的學校。1月28日,孫中山決定將陸軍軍官學校建立於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上,選擇該處作校址,全因其豐富的軍校辦學歷史,並且清朝廣東水陸師學堂和陸軍小學,以及民初的廣東海軍學校皆建校於此。然蔣中正卻在此時卻請辭校長一職,並將學校籌備處交廖仲愷代理,請孫中山派人接辦。2月23日孫覆:務須任勞任怨,百折不回,從窮苦中去奮鬥,故不准辭職。 同年5月2日,特任蔣中正為校長,9日任廖仲愷為國民黨黨代表,並籌集軍校經費,之後委任李濟深鄧演達為教練部正、副主任,王柏齡葉劍英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來為政治部正、副主任,周駿彥俞飛鵬為軍需部正、副主任,宋榮昌李其芳為軍醫部正、副主任,林振雄為管理部主任,而何應欽為總教官,張家瑞王登雲為中、英文秘書,還有一些中國共產黨黨員亦獲任教官及各方面工作,其中包括張申府周佛海聶榮臻魯易惲代英夏曦熊雄蕭楚女張秋人高語罕等人。

孫文在開學典禮結束後,與蔣中正(中)、何應欽(左)、王柏齡(右)合影

陸官於1924年5月收錄了第一批學生。陸官從1200名考生中僅取錄了350位最頂尖學生,備取120位學生,加計舉薦共499人,於5月5日正式入學,成為陸軍軍官學生。陸官於6月16日正式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之所以擇定陳炯明叛變事件兩周年這天舉行黃埔軍校開學典禮,旨在表明要記住沉痛的歷史教訓,堅決為遞造一支「武力與民眾相結合」的革命武裝而奮鬥。開學典禮中,蔣中正與妻子陳潔如一起迎接孫中山與其妻宋慶齡。孫中山在開學典禮當中作出了「革命的基礎在高深的學問」講話,孫中山向學生說: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在陞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今天在這地開這個軍官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而孫中山提的書面訓詞,則由胡漢民戴季陶廖仲愷邵元沖編寫,其內容後來更制訂為中華民國國歌歌詞。另為宣傳革命思想,軍校出版《黃埔潮》與《黃埔日刊》等期刊,有的刊物發行量高達5萬份之多,還行銷國內外。而黃埔1期學生首次參與的軍事行動是,1924年8月10日至10月16日處理廣東省商團私運軍械,將私運軍械之挪威船艦押到黃埔,停泊於校門外,敉平商團事變。

後來,國民黨為了消滅共產黨在陸官內的勢力,便於1925年2月將校名改為「中國國民黨黨立陸軍軍官學校」。另外,黃埔軍校不少教職員都是來自蘇聯,如加倫將軍瓦西里·布留赫爾)為顧問團團長、契列班諾夫軍校總顧問、白禮別列夫步兵顧問、嘉列里砲兵顧問、互林工兵顧問、喀扶覺夫政治顧問、丘別耶夫通信顧問 與捷列沙托夫、捷爾曼、波良克等人。而這些幹部都因蔣中正與中國共產黨之間的關係,在北伐期間破裂後推行反共政策,而被迫使離開陸官。

孫中山手書黃埔軍校訓詞,由胡漢民、戴季陶、廖仲愷、邵元沖四人撰文,訓詞曾通過做為國民黨黨歌,後定為中華民國國歌歌詞

國民政府中央軍事委員會於1926年決定將原陸軍軍官學校擴大改組,並且在同年3月更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後來,北伐軍成功攻取武漢國民政府便於1926年10月27日決定於兩湖書院舊址設立政治訓練班。後來,政治訓練班改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科」,並將陸官第5期的政治科學員全數調至武昌就讀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科。國民政府於同年12月將陸官第5期的砲兵工兵科學員調至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科。1927年1月19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科正式易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

[編輯]南京時期

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開學盛況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分裂,並發生寧漢分裂事件。對容納共產黨有不同立場的國民黨分派先後於廣州武漢南京建立自己的黃埔軍校。當地國民黨以國民黨中央的名義,於同年3月22日將武漢陸官擴建並改組成「(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並且隨即展開討伐蔣中正的行動。武漢分共事件發生後不久,國民黨為了繼續北伐,便將陸官改成張發奎的軍官教導團,並迫使正在上課的第5期陸官學員退學。之後,被迫退學的學員成了鎮壓南昌起義廣州暴動的主力部隊。至此,武漢陸官正式停辦。位於廣州的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仍然繼續授課。後來,副校長李濟深於1928年5月將校名改成「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但當時陸官僅僅餘下718學生成功畢業,而剩下來不能畢業的學生則到了武漢金陵等地。校長蔣中正國民政府名義於1929年9月10日將校名改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1930年9月,廣州陸官學校正式停辦。「(南京)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於1927年底由蔣中正自行成立,並且要求所有學員宣誓反共。蔣中正於1928年3月以中央軍事委員會名義將陸官改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編輯]成都時期

陸官在大陸時歷次遷徙與設分校有潮州分校、長沙分校、成都分校、洛陽分校(中央軍校第一分校,抗戰後遷漢中)、武漢分校(中央軍校第二分校)、江西分校(中央軍校第三分校)、廣州分校(中央軍校第四分校)、昆明分校(中央軍校第五分校)、南寧分校(中央軍校第六分校)、西安分校(中央軍校第七分校)、湖北分校(中央軍校第八分校)、迪化分校(中央軍校第九分校)、鳳山分校(中央軍校第十分校)、深圳分校與汪偽軍校。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為了避過戰火,陸官再次於1937年8月由南京遷至成都[15]。於八年抗戰中,陸官培養了很多將領,他們全都參與了抗日戰爭,爭赴前線戰鬥。1945年,日本投降,抗戰結束。因對戰爭人才的需求銳減,陸官進行改制,並於1946年改回「陸軍軍官學校」原稱。1947年10月蔣中正也首次退位改任名譽校長,由陸官第1期畢業之將領關麟徵擔任校長,唯當年第二次國共內戰正式爆發,陸官生又再次投入中華民國國軍部隊效力。

1947年,孫立人奉命在台灣訓練新軍,他選擇了具有軍事歷史背景的高雄縣鳳山鎮(後升格為鳳山市,今高雄市鳳山區)中的前日本臺灣軍基地作為訓練新軍的基地。他將訓練新軍的基地命名為「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又稱「陸軍軍官學校台灣訓練班」),是隸屬於成都陸官的分校。自1947年起,中華民國軍隊戰況愈下,陸官也開始籌備遷校事宜。成都於1949年12月為解放軍所佔領,由中華民國在大陸開辦的陸官到23期停辦,至此,陸官的大陸時期終告結束,邁入臺灣時期。

[編輯]鳳山時期

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後的1950年3月1日,蔣中正發表了關於陸官復校的演說。1950年8月復校後首屆校長一職正式由羅友倫中將接任。1950年10月位於臺灣高雄鳳山的陸軍官校正式復校,校址為原日本陸軍的武器儲存庫等設施所在。1951年4月,第四軍官訓練班的所有學員、教師及設施都被編進學員總隊,並且成立第24期學生總隊,其訓練期為二年。陸官遷臺後的首次校慶舉辦於1954年6月16日,同時也是陸官成立三十周年的校慶。陸官的學制於1954年第27期起由兩年改為四年,於1975年第47期起學制再延長為四年三個月,在1976年第48期起陸官首次授予文學士的學位,1994年正期班第67期開始招收女性學員,1998年開始招收大學儲備軍官訓練團學生。

為了彰顯國民革命軍源於陸官,中華民國國防部決定將陸軍所屬各軍事院校的「入伍生團訓練」集中於陸官施訓。另外,陸官也提供多種短期但無文憑學位的軍官訓練班,其目的是為充實基層幹部。1966年,國防部長蔣經國命令將所有十三期起的兵科學校之「後補軍官班」取消,轉納入為陸官開辦的「專修班」制。1978年,國防部再將專修班改成「專科班」,並增設土木、企管、機械和電機四科,是與大學部「正期班」唯一授與文憑之班隊。「專科班」為二年半學制,並且重疊招收專修末期與專科初期學生,直至1982年專修56期才停止重疊招收。1978年4月28日陸官專科1期正式入學,而大學部第49期班隊加以「正期班」的名稱來作區分。同年,國防部為激勵國人愛國情操,令陸官支援拍攝劉家昌導演的軍教片電影黃埔軍魂」。專科學生班偶因招收的學生不足,因此自1985年專科8期起,部份期別在每年5月及11月分為甲、乙兩班擴大招生。2003年專科班第26期乙班首次招收飛行軍官班。專科班在2004年末屆第27期後便停止收生,繼後的專科班遷往「陸軍專科學校」(陸軍士校改制)繼續招生。2006年8月1日,國防部精進案實施,裁減兵員,並將各官校校長的官階降為少將。當時,官校校長王根林提前於2006年7月1日退休,而作為繼任兼首任少將編階校長的陳良沛仍未上任,因此校長一職由中華民國陸軍副總司令賈輔義代理,而賈輔義僅僅當了校長一個月便離任,陳良沛是第一位出生於臺灣的陸官校長。

為維繫黃埔革命感情,發揚黃埔精神,兩岸先後創建黃埔同學會組織。北京1984年6月14日成立「黃埔軍校同學會」,臺北1991年1月1日成立「中華黃埔四海同心會」,而「陸軍軍官學校校友會」於1988年12月4日在陸軍官校鳳山成立。

陸軍官校建校逾九十年,黃埔出身的名將多參與東征北伐抗日國共內戰後的復員工作。官校遷臺後,陸軍官校的畢業生因戰事少而少有參戰,因此多擔任建軍備戰的工作,以維繫台海安全,儘管陸軍官校的專科班僅開辦了27年,卻也產生了十多名將領,並由專科一期主專科班以陸軍官校專科五期為典。

孫中山在《上李鴻章書》中所言:「為文官者,其途必由仕學院;為武官者,其途必由武學堂」。1924年他在廣州石牌手創了「文校」中山大學廣州黃埔「武校」陸軍官校,合稱「一文一武兩大學府」。而在民初歷史舉足輕重的這兩校,也在兩岸分治後,於1950年高雄鳳山復校陸軍官校,1980年高雄鼓山復校中山大學,這「一文一武兩大學府」實現了他的理想。

[編輯]校長

從第1任蔣中正至現任的劉得金少將,歷任28屆校長。創校校長蔣中正軍職歷任大元帥五星上將與軍事委員長。1947年10月蔣中正首次退位改任名譽校長,由陸官第1期畢業之將領關麟徵擔任校長。 1950年8月在台復校後首屆校長由羅友倫中將接任。 2006年8月首任少將編階校長為陳良沛,也是第一位出生於臺灣的陸官校長。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探索發現 黄埔軍校
    全站熱搜

    阿饕的宅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